“一号在手,百事不愁。”这句口号深入人心。“有问题,就拨打12345。” 从市长热线到政务便民服务热线,12345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起初,它只是地方政府的一次尝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它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最终构建起了覆盖全国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体系。如今,12345不仅是服务群众的“总客服”,更是连接民情与政府关怀的重要纽带。每一项服务的背后,都承载着政府对群众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牵动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也体现了党委、政府的为民初心。这条热线,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求助渠道,它更是检验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12345政务服务热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无理投诉、恶意举报以及过于严苛、机械化的考核方式,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工作负担。这些问题不仅消耗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有时甚至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恰当措施,提升热线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这条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能够更加坚固、高效。
(一)投诉内容包罗万象:质效降低,负担加重
最初,12345政务热线作为群众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渠道,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不合理、无理的投诉。一些人将政务热线变成了一个“许愿池”,任何问题都能提出,无论是否合理。例如,家人过世想土葬不被批准,希望政府协调;有人因违规建筑被查,要求政府批准继续存在;还有些人认为家里人生病是因为前面建筑风水不好要求拆除。这些无理的要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还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大量时间浪费在各种无效投诉上,最终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处理合理诉求的时间和效率。
(二)恶意投诉频发:热线被用作谋求私利的工具
有些群众之前拨打过12345热线,政府帮助其解决了问题,感觉热线很管用,后面私欲膨胀,一些不合理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也就愈演愈烈。许多群众将热线当作一种威胁手段,只要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便威胁要投诉“12345”工作人员,甚至平台。他们往往通过夸张、演绎或恶意捏造事实来制造纠纷,混淆视听。这样基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证事实,还要耗费精力撰写报告。少数群众还企图利用热线达到一些不正当目的,这些群众对政府工作横加指责,甚至将个人私利包装成公共利益,试图通过热线向政府施加压力、谋取私利。面对这些不合理甚至恶意的诉求,热线工作人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这种形式的恶意投诉,使得基层工作者不得不在职责和压力之间挣扎。很多基层人员因此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工作质量也受到影响。
(三)“一刀切”模式:考核压力过大,基层“疲于奔命”
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管理,许多地方政府对“12345”投诉的处理采取了统一的标准和时限。无论投诉的大小和性质,基层工作人员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回复,并且完成处理。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模式,表面上看似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实际上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市民反馈的事项不合理地处理,问题草率了事。由于这样对时限的过度追求,政府的公信力和工作质量反而受到损害。
(四)属地管理难题:部门推诿与责任模糊
12345热线常常会接到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的诉求,然而,许多问题的解决并非单一部门能够解决的。现实中由于职责不清,许多部门选择相互推诿,最终把问题推给基层社区来处理。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权限来处理这些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只能选择无奈的应付。这样一来,不仅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加重,而且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热线考核导致偏差:过于注重满意度,忽视实际效果
为了提高12345热线的处理效率和服务满意度,很多地方政府在考核时设置了过高的要求,要求基层单位在投诉处理上达到较高的满意度,在指标压力的影响下,部分地区的热线工作出现了“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工作人员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可能采取简单敷衍的态度;为了提高满意率,甚至可能虚情假意地取悦群众。这样一来,热线工作的实质内容被架空,服务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以上困境,是12345政务热线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整治12345热线的乱象,减轻基层负担,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服务分流渠道,在设立之初,其美好初衷旨在为群众提供一个额外的诉求反映途径,以减轻线下及其他渠道的压力。它旨在成为群众问题的“前置哨”,及时发现并掌握群众的诉求动向,进而促进地区的和谐稳定。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
(一)明确12345政务热线服务范围与边界,制定不合理不合规诉求处理指南
近年来,多地政务热线陆续公布不合理不合规诉求清单,引导企业群众规范使用12345热线,合理利用有限的行政资源。当然,政务热线工作人员本身自己的专业知识应该扎实,能够清楚地分辨哪些诉求属于合理诉求,哪些属于不合理诉求,对于不合理不合规的诉求,不能用粗暴“回呛”、情绪化回应,而应在及时研判分析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按程序对不合理不合规诉求进行定性,使用规范的服务语言,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对于属于上级部门或其他机制渠道办理的事项,对诉求人进行路径指引或帮扶,不能一拒了之。各地定期的公布诉求“负面清单”,并且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群众和企业心中有数,把热线诉求导入文明、理性、适法的轨道。
(二)改革“属地管理”模式,推行首问负责制
为了有效避免职责在地域、部门之间的推诿现象,各省市自治区应当推行首问负责制。这意味着,无论投诉首先由哪个部门接收到,该部门都应当承担起统筹协调处理的职责,而不是将问题推卸给其他部门或基层工作人员。首问负责制的实施,有助于确保群众的投诉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而不是在多层级的行政体系中流转,导致处理效率低下。首先要明确首问责任:确立首个接到投诉的部门或个人为责任主体,负责跟进整个投诉处理过程。其次统筹协调:首问责任部门需主动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最后避免责任下移:防止将责任和任务无端转嫁给基层社区网格工作人员,确保他们能够专注于社区服务和本职工作。
(三)优化考核指标,平衡服务满意度与问题解决实效
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和难易程度,设定不同的处理标准和考核要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群众对问题解决结果的满意度能够真实反映在考核中,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形式上的满意度调查。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问题的实际解决效果上,对于真正解决了问题的基层单位,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不要一味地追求数字上的完美。
政务热线不仅是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群众置于“出卷人”和“阅卷人”的角色,而政府则承担起“解题人”和“答题人”的责任。政府能否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的诉求,并且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直接反映了政府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要当好“一号响应”的城市“总客服”,需要“前台+后台”无缝衔接、高度协同、精准发力。而政务热线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升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这场服务接力赛中的首棒,如何让政府这台机器快速有效地运转,如何开局起跑占优势位置,在于政务热线整体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热线是通过每一通电话更加直接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关心群众的困难,回应群众的问题,而各区县市在接到工单后,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快速地解决群众的问题,不仅是对接诉即办工作要求的完美诠释,也是满足群众对各职能部门高效能工作的真实回应。解决群众“小问题”赢得民心“大政治”,服务是政务热线与基层以及各职能部门的一个个接力赛,通过一通通电话的认真接听,到一个个问题实实在在地被解决,一步步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公信力。我们诚邀您参与2025年政务热线卓越服务工作坊,我们将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全方位地对您进行培养。手把手教您快速成为政务(热线)服务标杆。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桩桩有温度,我们服务工作坊将给您带来解题的思路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