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诉求响应到治理赋能:国办函〔2025〕66号文件引领12345热线价值跃迁
发表时间:2025/06/26 作者:庞俊英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其建设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效。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国办函〔2025〕66号),站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政务服务热线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份重要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制度性安排,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精髓与核心要义

(一)政治维度:锚定“三大定位”,彰显制度优势

一是将热线服务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温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为民初心;二是将热线平台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关键支撑,通过流程再造、部门联动和效能监督,推动群众诉求高效办结、闭环管理;三是将热线数据作为政府科学决策的宝贵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研判,助力精准施策、未诉先办,实现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的双提升。

(二)实践维度:聚焦“三个转变”,创新治理模式

在服务理念上,推动从“被动接诉”向“主动治理”转变;在运行机制上,推动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在技术应用上,推动从“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这些转变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又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新要求,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成效维度:实现“三重提升”,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民生层面,通过提升服务质效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治理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助力政府决策科学化、精准化;在发展层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三个层面的成效将共同构成检验文件落实的重要标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二、政策导向与工作部署建议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新时代政府联系群众、服务企业的“数字桥梁”,其规范化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这份意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牵引,构建了“制度规范—效能提升—治理赋能”的三维工作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层面深入理解:

(一)战略定位:聚焦人民中心与治理升级的双重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意见将热线服务提升至“解决急难愁盼”“助力政府治理”的战略高度,既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执政理念,又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跃升。这一定位突破了传统热线“接诉派单”的工具属性,赋予其作为政府治理 “神经末梢”和“数据枢纽”的双重功能。

(二)逻辑框架: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1.运行管理规范化

一是建立协同管理体系。从省级统筹规划到基层诉求办理,明确热线管理机构、办理单位、垂直部门的权责边界,形成层级清晰、责任明确的管理架构。尤其强化12345与110、119等紧急热线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快速转接、协同处置等工作流程,实现紧急与非紧急诉求的精准分流和高效办理,避免服务断层。构建“统筹协调—分级负责—协同联动”的协同管理体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热线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工作簿1_Sheet1(3)


二是细化诉求分类处置标准。对紧急事项、法定途径事项、涉密事项等实行“分类转办—依法指引— 风险预警”,既确保高效响应,又守住法律与安全底线。针对恶意扰乱12345热线工作秩序行为及时与公安机关联合,依法处置。


工作簿1_Sheet1(4)


三是规范第三方服务。明确外包服务边界:话务服务、信息化运维等相关辅助性业务可外包,诉求办理等主体业务不可外包;通过第三方专业资质审核(例如CCSO国家行业标准等)、阶段性服务审计、服务监管与赋能等举措,建立服务标准,开展安全监管,确保服务管理的自主性与可控性。


工作簿1_Sheet1(5)


2.接办质效精细化

一是拓宽受理渠道与场景创新。多地区政务热线已开通涉企专席、方言专席、外语专席等特色服务,需结合服务主体实际需要与诉求类型实现“精准服务+个性供给”。

在执行漏接回拨、应急保障等机制的同时,应做好话务现场管理,制定配套的回拨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回拨人员、回拨时间、回拨服务用语等。

二是优化分办与办理机制。基于“三定”规定和权责清单(例如目录清单、职责清单、实施清单等)建立动态派单目录,对重复诉求并单处理,避免基层负担;通过“接诉即办—跟踪回访—督查督办”闭环管理,杜绝推诿扯皮。

三是数据赋能治理升级。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挖掘高频诉求背后的系统性问题,推动 “未诉先办”“源头治理”,实现从“解决个案”到 “完善制度”的跨越。

在数据治理过程中,各地市政务热线普遍存在数据不规范、数据不标准、数据不够精细化等问题,需借助专业化智能数据技术和工具,提高数据治理能力和效率,通过智能化数据处理与数据展示平台,挖掘数据价值,辅助政府决策。

3.基础支撑体系化

一是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推进平台集约化建设和跨系统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智能问答、动态监测等场景,提升服务精准度。

在政务热线中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时,建议以市民满意度和服务体验为首要目标,优先从后端应用切入,通过智能助手、智能知识库、工单生成、精准转派、数据分析与预警等后端功能,大模型能够显著提升政务热线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确保市民诉求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同时,后端智能化支持可以减轻前端压力,避免因技术不成熟或市民不适应而影响服务体验。通过在后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政务热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服务,最终实现市民满意度与政府服务效能的双重提升。

二是安全与标准化保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全流程管理机制,主动参与国家行业标准CCSO的评定工作,及时识别服务短板,前瞻性防范业务风险。同时,积极推动政务热线标准化建设,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是队伍与文化建设。政务热线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加强培训学习是提升热线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化的政策法规学习、沟通技巧训练和应急处突演练,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政策要点、提升群众沟通能力、规范服务流程标准,从而确保群众诉求得到专业、高效、温暖的回应。同时,常态化培训也有利于强化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服务意识,推动政务热线从“接得通”向“办得好”转型升级,切实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持续提升12345热线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指导要求。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中国信息协会和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系列培训项目:一是定期举办“政务热线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行业权威专家授课;二是针对热线工作实际需求,定制开发“强化热线话务员服务能力训练营”“专项技能提升培训辅导”等特色课程。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热线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解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处置能力,为政务热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针对热线普遍关注的“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实际需要,参照呼叫中心服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探索开展12345热线话务员等级认定”的政策要求,中国信息协会和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牵头组织编制的《12345政务热线话务员职业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即将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为各级政务热线提供科学、规范的话务员能力评价体系,助力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标准发布后,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有序组织开展话务员等级评定工作,推动热线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治理价值:迈向“智慧政务”的关键一步

这份意见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12345热线的规范化、智能化升级,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构建了“诉求收集—数据分析—决策优化—服务反馈”的治理闭环。这种以热线为支点的治理模式创新,既是数字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路径,为新时代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树立了系统性标杆。

三、未来展望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的出台,为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政府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12345热线打造成为倾听民声的“暖心线”、汇聚民智的“连心线”、纾解民忧的“幸福线”,让这条“永不占线”的政务服务热线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情感纽带”、检验施政成效的“晴雨表”、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强引擎”。通过持续深化热线服务的规范化、智能化、协同化建设,我们必将书写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新篇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民心力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绘就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会图景。



文章作者丨庞俊英 CCSO标准评定中心副主任、才博咨询总经理

原文标题丨从诉求响应到治理赋能:国办函〔2025〕66号文件引领12345热线的价值跃迁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