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诉求的传递不仅需要畅通的渠道,更依赖于每一通电话背后情感纽带的韧性。作为政府与民众对话的“最后一公里”传递者,话务员承载着情绪劳动的重要使命,但他们却常常身处深陷于高强度情感劳动场域。一项关于政务热线发展的调研显示,近九成话务员曾遭遇言语暴力,超三成存在持续性职业倦怠,这种情绪消耗正侵蚀着员工的身心健康。在政务热线外包运营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破解责任分散、资源匮乏的困局,构建可持续的情绪支持系统,已成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政策与现实的双重挑战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职业心理健康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提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建立工作场所心理支持网络。与此同时,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发布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指南》为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这些政策为政务热线构建话务员的情绪疏导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与政策愿景存在显著断层。
政务热线工作的特殊性使其成为情绪压力的聚合点。话务员每日浸泡在民生矛盾的漩涡中,既要消化群众的焦虑与不满,又要在政策的刚性与人情的冷暖之间徘徊,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在外包模式下,这种压力被制度性放大,模糊的责任主体导致了情绪疏导资源的不足,且缺乏必要的物理支持系统。《呼叫中心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规范》虽明确要求应设置员工休息室,但在许多外包场地,成本的束缚使休息区被挤压到标准面积的微不足道的一角。更为严峻的是,部分管理层理念的滞后,暴露出对员工心理健康认知的深度偏差,这让话务员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满足。
二、轻量化情绪疏导体系的创新实践
1.宣教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话务中心应在运营层面构建一个深入人心的宣教机制。运营管理团队可以适时启动“心理护航计划”,通过管理者的集体支持与承诺,强化责任意识,让每位员工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巧妙地渗透可视化引导,例如在茶水间设置“情绪信号树”和互动墙,让话务员用标签标注当日的压力状态,形成一种彼此沟通的氛围。此外,制作《心理急救锦囊》折页,放置于工位卡槽,用简笔画生动地展示三分钟呼吸调节法等实用技巧,帮助话务员在紧张时刻迅速找到情绪平衡。
针对管理团队的赋能培训,也应重点关注角色的转变,提升他们对情绪的敏锐度。当话务员出现语速加快、应答简短等心理压力信号时,基层管理者应主动介入,及时提供支持与关怀。这种全员参与的宣教生态,让情绪管理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转化为组织共识,共同营造一个关怀与理解并存的工作环境。
2.空间再造构筑减压绿洲
在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微介入”改造策略,为员工打造一个触手可及的情绪调节站。办公区的立柱经过软包处理后,不仅成为安全的压力释放点,更可通过“让压力在此停留”的温馨标语,传递出组织对员工情绪的包容与理解,给人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感觉。
此外,可对窗台空间进行创新利用——将原本闲置的窗台转化为生机盎然的绿植长廊。话务员通过认养多肉盆栽的方式参与空间的共建,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也可通过照料植物的专注活动,带来心灵的抚慰和愉悦。
采光条件的优化同样重要。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学院学者进行的环境光照对情绪影响的研究中表明,环境光照对情绪有较为显著响应。因此,办公职场可利用冷白光提升工作专注度,帮助话务员集中注意力。而在休息室则采用暖黄光则营造出放松的氛围,缓解一天的疲惫。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化考量。它们不仅关注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关怀与舒适,创造出一个既高效又温馨的工作环境。
3.同伴支持网络织就安全网
通过开发去中心化的互助机制,我们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工作特性。首先,可以建立一个“情绪波动响应预案”,在班组内组建“心理互助圈”。定期举行故事茶会,话务员可以匿名分享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案例,大家共同探讨应对策略。这不仅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更能汇聚智慧,形成《情绪急救经验库》,让每位话务员在面对压力时都有所依靠。
同时,可以推行“解压工具漂流计划”,将触感玩具、呼吸引导卡等实用物资放置于休息室,话务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取用。这一设计不仅便于话务员在需要时迅速找到情绪疏导的工具,更在潜移默化中将情绪管理融入日常工作流程中。这样的有机支持网络,让情绪疏导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帮助每位话务员在职场中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
4.系统性心理健康培训计划
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健康培训体系至关重要。新员工入职培训应设置“情绪劳动基础”必修模块,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其认识职业特性,掌握基础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他们在职场的起步阶段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在职员工,应开展季度专题工作坊,内容涵盖“高冲突来电应对策略”“困境心理调适”“职业倦怠预防与干预”等实用主题。培训,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应注重互动体验,采用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形式,让员工在模拟真实场景中磨炼情绪管理技能。
三、责任重构的保障机制
1.合同约束夯实制度根基
各地政府在采购要求中深度植入心理保障机制,是打造员工心理健康的第一条坚实防线。在采购要求中,可以将员工情绪疏导体系建设方案纳入技术评分体系。这不仅提升了项目的综合价值,更可使员工心理健康成为评估的重要维度。
此外,也应明确要求外包商必须建立员工年度心理培训计划,配置基础的减压设施,并制定情绪危机响应流程。在服务监管环节,可定期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员工心理健康影响评估,通过员工访谈、减压设施使用记录等实质性分析,取代单一的量化考核。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员工的真实感受,让监管更加全面与深入。
同时,建立分级问责机制至关重要。对于未履行基本责任的外包商,必须限期整改并扣减相应的服务费用,以此传递出对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视。而对于那些创新实施疏导方案的企业,则可以给予评优加分等正向激励,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的建设。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心理安全网,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始终拥有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2.文化培育滋养职业生态
管理层的示范行为犹如一盏明灯,为整个团队指引方向,因此,要求运营管理团队定期参与心理工作坊,并在班前会、培训工作坊等活动上分享真实的应用实例,这不仅能有效消除员工对求助的耻感,更能让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可开展“心灵守护者”主题活动,邀请资深话务员分享他们的职业故事,重塑“情绪劳动也是生产力”的价值认同。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不仅可以让这些管理层和资深员工展示自己的成长,也为话务员树立了积极的榜样,让他们明白情绪管理与工作质效密不可分。
同时,可将心理韧性纳入“服务之星”评选维度,特别表彰那些主动关心同事、创新减压方法的话务员,能够激发团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关爱。这不只是对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在整个组织中营造出一种温暖和团结的氛围。
上述所有举措,旨在共同培育一种“求助是勇者行为”的组织文化,让心理安全从单纯的制度要求升华为每位员工的职业信仰。在这样的环境中,助力每位员工在心理安全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勇攀高峰。
四、结语:以情感治理重塑服务价值
政务热线作为社情民意的传导枢纽,其效能不仅取决于流程优化,更根植于情感纽带的韧性。随着《健康中国行动》将职业心理健康定位为全民健康的重要维度,这要求我们超越机械的服务供给思维,在政策框架与人性关怀间寻找平衡点。当微型疗愈角成为办公空间的有机组成,当同伴支持成为应激响应的第一选择,当心理安全成为合同履约的刚性条款,民生服务便真正建立起情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深度彰显——善待那些倾听民声的人,方能筑牢社会信任的基石。
版面:许彦志
校对:雷群
审阅:吴上华 徐卉瑶
文章作者丨方宝珍 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咨询研究部
文章来源丨《政务热线周刊》2025年7月上
原文标题丨构建政务热线“心”防线:浅谈员工情绪疏导体系新实践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