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丨规范第三方服务,守牢“民声桥梁”
发表时间:2025/10/22 作者:赵慧

政务热线作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连心桥”,知晓率与使用率持续攀升,群众对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诉求也与日俱增,政务热线服务效能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与社会治理水平。如何让这条热线更有温度、更有效率?各地政府纷纷踏上探索之路。《2024年全国政务热线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政务热线运营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目前自营模式占比21%,外包模式以79%的占比成为主流,其中单一外包商模式占70%,多外包商模式占9%,这一结构性的转变,也折射出了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

作为政府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优化公共服务在规范框架下逐步推进,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优中选优,在保障服务品质的同时实现成本可控,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专业外包机构凭借成熟的服务体系、标准化流程管理及先进技术支撑,可以协助政务热线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持续升级群众沟通体验。但实践中暴露的服务质量波动、数据安全隐患、监管责任模糊等问题。

202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2025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为政务热线外包管理划定边界、明确要求,允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开展辅助性业务,严格禁止诉求办理等主体业务外包。并强化监管要求,防止一包了之,需明确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服务标准及工作规范;加强全过程监督,包括数据安全、日常巡查及人员管理;要压实政府责任,确保外包不削弱服务质量或泄露敏感信息。这一政策为各地实践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一、政务热线外包管理面临的困境

1.服务质量与人员管理问题

政务热线外包管理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源在于外包团队人员素质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双重缺失。

部分外包企业为降低成本,简化培训流程或降低招聘标准,导致话务员对政策理解不深、沟通能力不足,甚至出现“神回复”等舆情事件。例如承接热线服务时,未给员工缴纳社保,团队人员流动性高,服务专业性不足,让群众对热线服务能力产生信任危机。暴露了外包团队在服务态度、职业素养上的严重不足,也暴露了外包服务中监管和考核不力的问题。

2.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

热线日常受理群众诉求,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从基础身份信息到隐私诉求细节,均需严格保密。一旦外包企业保密机制存在漏洞,无论是技术防护不足,还是员工保密意识薄弱,都容易导致市民信息泄露。政务热线外包服务运行过程中,潜藏着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隐患,而政府作为政务热线的责任主体,即便采用外包模式,也难以规避因信息安全事故引发的合规性风险。

3.监管漏洞与责任界定模糊

在政务热线外包管理中,监管机制的缺位与责任划分的模糊也成为阻碍服务效能的关键症结。如合同条款设计缺陷与政策执行不严格,为责任推诿埋下隐患;如部分外包公司为达到考核指标,盲目受理不合理诉求,导致大量无效工单涌入基层,如部分热线业务外包后,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流于形式等。当问题出现时,政府与外包企业常因合同中责任界定不清,陷入“踢皮球”困局,既无法及时解决群众诉求,也难以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问责。

二、政务热线外包管理的破局之路

1.强调指导监督,杜绝“一包了之”

《2025意见》明确各地区必须肩负起对12345热线委托第三方机构服务的指导监督重任。各地区政务热线进行服务外包前,应明确服务标准及关于供应商人员管理及监督巡查实施办法,从日常运营到应急处理,都要给予专业指导,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外包服务始终符合政务服务标准。

2.明确外包边界,坚守主体业务

话务服务外包可借助专业客服团队提升接听效率与沟通质量;信息化运维外包能利用专业技术力量保障热线系统稳定运行。诉求办理是政务热线的核心职能,关乎群众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且诉求处理复杂度高,外包易出现责任推诿、处理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主体业务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诉求督办、协调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责任落实,避免服务“空心化”。

3.严审外包资质,规范服务标准

要明确外包商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等条件,这是筛选优质供应商的关键。在招标环节,应设置严格准入门槛,如要求外包企业具备一定年限的政务服务或相关客服服务经验、通过如《呼叫中心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规范》等同类行业标准评定、拥有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过往服务口碑良好等,守好外包商的合作门槛。同时,制定详尽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让外包服务有章可循。

4.完善指标体系,强化数据监管

政务热线服务外包对热线的指标体系和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热线应构建一套涵盖“效率、质量、效能”的多维指标数据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工具,对外包商实施以数据为导向的精细化监管,通过绩效合约和实时技术监控确保服务标准统一、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必须掌握数据主权,绝不能放松内在的数据分析能力,确保外包模式下的热线可以听得见,诉求可以办得妥,数据可以用得上,持续为现代化治理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5.引入专业评估,赋能外包管理

在外包模式下,热线可适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管理体系注入专业性与客观性。第三方机构凭借其专业经验,可通过管理咨询帮助政府提升合同设计、指标体系建设与监管水平,同时辅助外包商优化流程、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立的“服务审计”,第三方可以客观审视外包商的服务质量、数据真实性及合约履行情况,出具权威评估报告。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引入既能破解热线自我监管的困境,有效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不因外包而下滑,又能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形成科学透明的监督闭环。


政务热线外包不是简单的“甩包袱”,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效能的改革探索。《2025意见》的出台为这一实践划定了底线、指明了方向,但政策落地仍需各地细化规则、创新监管。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外包服务标准体系,二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混合运营模式,三是强化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12345热线在规范中提质、在创新中增效,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民生晴雨表”与“治理加速器”。


文章作者丨赵慧  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咨询研究部

文章来源丨《政务热线周刊》2025年9月上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