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当“连心桥”遭遇“错位期待”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政民互动的“连心桥”,承载着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与期待。然而,随着热线普及率提升,一些不合理不合规诉求正逐渐侵蚀其效能:有市民因家中电热毯不热投诉供电公司电压不足,有家长因孩子高考失利要求重新组织考试,甚至有人因投资失败要求政府代偿债务……这些将热线视为“万金油”“许愿池”的诉求,本质上是对政府职能的认知错位。
此类诉求给热线管理带来三重挑战:一是大量重复、无理的诉求挤占有限的接线资源,导致真正紧急的民生问题被拖延;二是基层工作人员和热线话务人员陷入“解释-被拒-再解释”的循环,既消耗行政成本,又易引发群众对政府“不作为”的误解;三是部分诉求模糊了“合理诉求”与“越界要求”的边界,如要求政府收购滞销房屋、移除“影响风水”的电线杆等,考验着治理者在服务群众与坚守规则间的平衡能力。如何在回应民声与维护秩序间找到支点,成为热线治理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二、根源剖析:诉求“错位”背后的多重逻辑
不合理不合规诉求的滋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社会认知、制度衔接与治理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认知偏差:对政府职能的“全能化想象”
部分群众仍存在“政府包办一切”的惯性思维,将个人生活琐事、市场行为风险甚至家庭矛盾都寄托于热线。如包头市民要求政府收购未售出的房屋,本质上是混淆了“公共服务”与“个人责任”的边界,这种认知源于对政府职能范围的信息不对称,也与基层宣传中“包办式服务”的过度强调有关。
2. 规则意识薄弱:法治观念与公序良俗的双重缺失
一些诉求明显违背法律法规却被反复提出,如铁岭市民因违规占道经营物品被没收后要求赔偿,并威胁要公开执法人员隐私以泄私愤。这背后折射出部分群众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失衡——只强调个人诉求的“合理性”,却忽视其行为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3. 治理惯性:“无差别回应”埋下的隐患
部分地区为追求“满意率”考核,对明显不合理的诉求采取“妥协式处理”,如满足超出政策范围的补偿要求。这种“息事宁人”的短期行为,反而强化了“闹得越凶越易解决”的心理,诱发更多人效仿。
4. 渠道分流不足:法定途径与热线功能的衔接断层
诉讼、仲裁、信访等法定途径与热线的分流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导致群众因不了解“该找哪个渠道”而涌向热线。如呼和浩特市多次出现涉法涉诉诉求被反复提交的现象,正是因为法定途径的指引不够清晰,热线未能有效承担“过滤器”角色。
三、破局路径:以制度创新构建“精准治理”体系
解决不合理诉求的核心,在于构建“分类处置、规范引导、刚柔并济”的治理框架,既保障群众合理权益,又守住规则边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国办函〔2025〕66号文件中已有明确指示,“对属于12345热线受理范围的诉求事项,要及时按程序办理。对应当通过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处理的诉求事项,要即时转至相应热线。对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诉求事项,要告知诉求人相应法定途径。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或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诉求事项,要做好解释说明。对恶意扰乱12345热线工作秩序的,要及时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第一步:厘清边界,以清单化明确“受理与否”
参照宣城市《不合规不合理诉求处置工作机制》,通过“负面清单”明确不予受理范围:包括已进入信访、诉讼程序的事项(需提供起诉状、信访受理告知书等法定文书)、超出政府职责的个人纠纷、涉及隐私或违法违规的诉求等。如宣州区将“要求公开他人隐私”“干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等纳入清单,让接线员有章可循,也让群众清楚“诉求红线”。
第二步:规范话术,以专业化做好“情绪疏导+政策解读”
借鉴呼和浩特市的“共情式回应”策略,对不受理诉求避免简单说“不”,而是先共情再普法。例如,对涉法涉诉诉求,话术可设计为:“您焦急解决问题的心情我们完全理解,但根据《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这类事项通过司法程序能更有效保障您的权益,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法律援助热线,您看是否需要?”这种沟通既守住了原则,又体现了温度。
第三步:建立纠错机制,以制度化破解“重复投诉”
荆州市的“工单申诉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承办单位认为诉求不合理时,可提交申诉函并附佐证材料,由热线中心复核。若申诉通过,平台将不再受理同一事项的重复诉求。此举既赋予基层“说不”的底气,又通过复核避免误判,如某企业因“要求政府干预合同纠纷”被认定为不合理后,经申诉流程终结重复投诉,节省了大量行政资源。
第四步:强化惩戒,以刚性措施遏制“恶意诉求”
对恶意骚扰、长期占用热线资源的行为,需“软硬兼施”:铁岭市通过与110联动,对辱骂接线员、反复拨打的诉求人移交公安处理;同时探索“黑名单”制度,对多次恶意诉求者限制接入。这种“柔性引导+刚性惩戒”的组合,既能维护热线秩序,又能警示公众理性表达。
四、总结与展望:让热线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晴雨表”
12345热线的治理效能,不仅体现在解决了多少诉求,更在于能否通过其运行折射出社会治理的短板与进步。当前,不合理诉求的处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从宣城市的清单化管理到荆州市的标准化流程,从呼和浩特的话术创新到铁岭市的惩戒机制,各地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让热线既成为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直通车”,也成为普法宣传、规则教育的“主阵地”。
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热线可通过分析诉求类型分布,提前识别“高频不合理诉求”领域(如教育资源、拆迁补偿等),联动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宣传;同时,通过“诉求-处理-反馈”的全链条公开,让群众更清晰了解“政府能做什么”“自己该怎么做”。当热线不再被视为“万能钥匙”,而是成为理性对话、依法维权的平台时,它所承载的,将不仅是民生温度,更是社会治理的精度与法治文明的高度。
文章作者丨赵媛媛 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咨询研究部
文章来源丨《政务热线周刊》2025年8月下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