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中央厨房”与“现炒”:12345热线大数据分析挖掘模式辨析
发表时间:2025/09/16 作者:杜玉春

一、我们吃的菜与处理的“数据”

近日,罗永浩对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质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广泛讨论。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强调餐饮企业应主动告知消费者、实现透明化服务。企业、公众一方面追求餐饮的效率与标准化,另一方面又渴望保留“现炒现做”的烟火气与个性化体验。这一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服务业在规模扩张与品质把控之间的关键命题——没有绝对的优劣,唯有是否“契合需求”、是否“透明、安全、可控”。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国办函〔2025〕66号)中强调,12345热线是“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各地热线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来电、工单和反馈,如何高效、精准地“烹制”这些数据原料,使其转化为辅政决策的“营养餐”,正是当前热线运营的核心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国务院在《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全程智能办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这为热线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热线数据处理领域同样面临着“规模与深度”的均衡选择。正如餐饮业存在“预制菜”“中央厨房”和“现炒”三种模式,热线大数据分析也呈现出“数据预制”“数据中央厨房”与“数据现炒”这三类典型处理方式。它们呼应了66号文提出的“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动态监测,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政策评估等提供支持”的要求,也与“人工智能+”行动中“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的理念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高效能的数据处理体系。关键在于,如餐饮透明化一样,数据分析也需明确每种模式的适用边界与输出特性,根据实际诉求科学、灵活地选择与组合使用。


下文尝试解析这三种模式的特征、优劣与适用场景,以期帮助热线从业者灵活运用不同“烹饪”方法,助力实现从“接得住”到“分析得透”的升级跨越,为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数据预制菜”:标准化、高效率的批量处理

所谓“数据预制菜”,可认为是对高度结构化、问题共性较强的热线数据,采用预先设定的自动化流程进行处理与分析。这类模式适用于那些重复性高、内容相对固定的民众诉求,例如政策查询、路灯报修等简单工单,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处理实现高效率、大批量的业务覆盖。


从“烹制”流程来看,“数据预制菜”的“原料”多来自关键词触发或结构化选项类工单;“工艺”上则依托自动化标签、模板回复和标准化工单流转机制;“出品”表现为响应快速、结果稳定、输出统一,能够高效应对大量基础性诉求,显著提升热线的整体处理能力。


典型案例包括智能客服自动应答系统、高频问题知识库匹配机制以及简单工单的自动派发流程。这些应用不仅在效率上表现突出,也极大缓解了人工座席的压力。


当然,“数据预制菜”也有其优劣两面。优势在于处理速度极快,人力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特别适合处理体量大、复杂度低的诉求。劣势则是缺乏深度分析和灵活应对的能力,难以处理复杂或新出现的问题,用户体验有时显得生硬,缺乏“人情味”与“锅气”,在诉求多样化和情绪化的场景下尤其明显。

三、“数据中央厨房”:集约化、专业化中台赋能

“数据中央厨房”模式,指的是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或专业分析团队,对热线前端汇集的全量原始数据——包括语音、文本及业务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清洗、整合与加工,形成可复用、标准化的分析半成品或成品,从而为各类业务部门提供高效、专业的数据赋能。


在这一模式下,“烹制”过程体现出明显的集约化特征:“原料”来自热线的全维度数据;“工艺”涵盖数据清洗、自然语言处理(NLP)、情感分析、主题聚类、可视化报表和专题模型构建等多道工序;“出品”则通常表现为各类标准化数据分析产品,例如民生诉求日报、舆情专报、热点图谱等,为管理决策提供持续、稳定的洞察支持。


典型应用包括建设热线大数据平台、定期输出民生诉求分析报告,以及构建热点问题预警机制。这些系统不仅提升了数据的整体质量与可用性,也显著增强了机构在宏观把握社情民意方面的能力。


从优劣角度看,“数据中央厨房”的优势非常突出:它能够系统保障数据处理的质量与分析的专业水准,发挥规模效应,为整个组织提供深度、一致的决策支持。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中台体系的建设与运营成本较高,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有较强依赖,同时在快速响应前端个性化、临时性需求时灵活度相对不足。

四、“数据现炒”:个性化、深度的精准洞察

“数据现炒”模式,是指面对特定、复杂或紧急的民生难题与决策需求时,由专业分析团队开展定制化、深度的数据挖掘与研判工作。该模式强调“一案一策”,跳出标准化流程,像厨师现场炒菜一样灵活响应,专注于破解高频、高难或高价值问题。


其“烹制”过程极具针对性:“原料”不局限于热线数据,往往还需融入网格、政务甚至社会等多源数据;“工艺”上侧重深度个案分析、多维度关联挖掘、根因追溯与前瞻性研判,最终形成系统深入的专项报告;“出品”则是高度定制化的“菜品”,比如针对某一复杂治理难题的专项解决方案,或重大政策出台前的民意风险深度评估。


典型案例可包括针对“双减”政策落地效果、老旧小区改造矛盾排查、突发公共事件民意动向等开展的深度研究。这些分析不仅直接支撑管理决策,也往往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治理价值。


从优劣来看,“数据现炒”最大优势在于其洞察的深度与精准性,能够直面复杂问题、提供高端决策支持,创造难以替代的管理效益。但其劣势也同样明显:每项分析都需投入大量专家人力和时间成本,难以大规模复制应用,且高度依赖分析团队的专业经验和研判能力。

五、 如何为“热线厨房”选择最佳模式组合?

热线数据分析体系可视为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厨房系统”(参见图1)。“数据预制”对应底层高频、标准化诉求的自动化处理层,确保基本服务效率;“数据中央厨房”作为中台支撑,实现对共性数据的集约化加工与常态化输出;“数据现炒”则位于顶层,专注于高价值、高复杂性问题的深度研判与定制化输出。三者协同运作,共同构建起从“接单”到“洞察”的全流程数据分析能力。



企业微信截图_17580108657469

图1 基于市民企业诉求的热线数据分析报告体系

图片来源:杜玉春,黄一然,张小劲.数据流:数智化转型中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第四源流”——基于北京接诉即办改革的多源流模型重构[J/OL].电子政务,2025年6月,网络首发。


在实际的热线数据分析挖掘中,我们应避免陷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单一进路误区,即认为某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事实上,“预制”“中央厨房”与“现炒”三者并非互斥,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组合拳。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数据处理需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立体、有弹性的热线数据分析挖掘体系。


那么,如何为你的“热线厨房”配置最合适的实践组合?我们可借鉴“80/15/5”原则进行决策。对于占总量约80%的基础性、重复性诉求,如政策咨询、常见故障报修等,应优先采用“预制”模式,通过自动化、标准化处理实现高效响应,保障基本服务效率。对于约15%需要常态监测与持续洞察的数据,如民生热点跟踪、舆情动态分析等,则适合依托“中央厨房”模式,通过中台化、专业化的加工,输出稳定可靠的分析产品,支撑日常管理决策。而剩下5%的疑难杂症或重大战略议题,如复杂政策评估、突发公共事件研判等,则需启动“数据现炒”模式,开展深度定制分析,实现精准攻坚与价值创造。


在能力建设方面,建议热线部门遵循“从预制到中央厨房,再到现炒”的渐进式发展路径。首先通过预制模式实现基础工单的自动化处理,解决“有无”问题;继而建设中台能力,推动数据处理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解决“好坏”问题;最终在前两步基础上,拓展深度分析能力,走向“卓越”,实现智能化、深度化的决策支持。这一路径既符合能力积累的逻辑,也利于资源合理分配与效能持续提升。

六、结语:迈向“智慧热线”的未来厨房

承上所述,“预制”“中央厨房”与“现炒”三大模式,共同构成了热线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框架。“预制”以标准化、高效率见长,适用于大量基础诉求的自动化响应;“中央厨房”依托中台能力,实现数据的集约化、专业化加工,输出稳定可靠的分析成果;“现炒”则聚焦复杂问题和重大议题,提供深度、定制化的决策支持。三者并非彼此替代,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支撑热线数据从“接得住”走向“分析得透”,这也完全契合国办函〔2025〕66号文中对12345热线“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动态监测,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政策评估等提供支持”的总体要求。


展望未来,热线大数据分析将步入人机协同的“智慧厨房”时代。“预制”模式将更智能,借助AI实现更精准的自动派单与语义理解,响应66号文“探索智能问答、智能填单”的号召;“中央厨房”将更强大,融合数据中台与AI模型,实现多维数据的实时融合与智能研判,推动热线平台“集约化建设”与“互联互通”;“现炒”模式则会更精准,通过“专家+AI”协同机制,提升对复杂问题的溯源与策略生成能力,助力实现“未诉先办”和“风险预警”。最终,每一条民众诉求都将被充分挖掘、有效回应,真正转化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资产。


国务院办公厅在66号文中明确强调,要“更好赋能政府治理”,推动热线从“诉求受理”向“数据驱动治理”转型。呼吁每一位热线同仁,主动审视自身机构的“数据厨房”,科学配置资源、灵活运用三种模式,强化数据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提升智能化辅助水平。加速推进政务热线从传统的“诉求受理平台”向“数据驱动的新型城市治理中心”全面转型,以数据之力赋能治理创新,以服务之心回应人民期待。



文章作者丨杜玉春 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