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务热线服务中,数据的沉淀和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如何从海量的热线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热线单位管理的重要课题。漏斗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热线单位实现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化沉淀。从“办成一件事”到“办成一类”事情,不仅是政务热线服务的目标,也是数据沉淀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热线单位不仅能高效解决单个市民诉求,还能从中发现共性问题,推动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形成,从而实现从解决个体问题到优化整体服务的跨越。
一、从流量到留量:政务热线数据的初步沉淀
政务热线的流量来自哪里?是市民的主动拨打,还是通过其他渠道的引导?这些流量的初步形态是市民的诉求,而这些诉求的本质是“需求”。政务热线的首要任务是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管理的数据,即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这包括对市民诉求的识别、分类和初步筛选,将无效或重复的诉求过滤掉,留下有价值的线索。
在现实工作中,热线单位将“公域”(如市民热线、网络投诉等)和“他域”(如其他部门转接)的诉求线索流量导入“私域运营平台”,通过数据管理工具(如政务热线管理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等),对诉求进行分配和跟进,判别诉求的价值,做出是否进一步处理的决策。进而从“办成一件事”到“办成一类事”。但需要注意筛选有效的诉求线索以及精简诉求线索是从流量到留量中的重要一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时间浪费以及人员浪费,提升政务热线数据沉淀效果。因此,面对“私域运营平台”复杂繁多的诉求线索中的流量,首先要考虑如何逐层过滤流量并实现“留量”,留下成为潜在“线索”,将政务热线数据进行初步沉淀。
二、从线索到治理突破:政务热线数据的深度挖掘
从线索到治理突破的过程,本质是将潜在的市民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政务事项,形成具备解决意向的准问题。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诉求到线索(C2L),这是热线单位管理部门的工作;第二个阶段是从线索到解决(L2S),这是热线单位处理部门主导的线索转化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有九个关键词伴随其中:集诉(从各渠道收集市民诉求)、聚合(诉求导入热线数据池)、识别(鉴别诉求价值)、清洗(去除重复或错误的诉求)、过滤(无效诉求排查排除)、标签(诉求分类分级与关键特征界定)、跟踪(诉求沟通联络与意向摸排)、孵化(教育、引导市民合理表达诉求)、锁定(确定诉求处理意向及细节)。通过漏斗模型的过滤,诉求的数量规模逐级递减,最终找出具备真实价值需求的市民诉求并建立解决共识。
三、从民声主体到资产:政务热线数据的价值化沉淀
政务热线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市民的当前问题,还在于通过收集到的民声数据沉淀和分析,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数据的资产化。数据资产化是政务热线运营的归宿。有从业人士认为,热线数据即资产,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热线数据难于确认是否可转化为现实的政务价值。另外,现实的政务事项也不一定是数据资产,因为现实事项中还可能存在三种类型:已解决事项、待解决事项与无效事项。
一旦诉求转化为具体的政务事项并得到解决,那就要想办法将其资产化,提升数据资产价值。数据资产化不一定是市民的二次诉求,还可以是市民的满意度提升或口碑传播。根据漏斗模型,可以看出“市民诉求”要历经流量池-线索池-资产池-价值池四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诉求,其开发状态不同且对政务热线的价值不同。
在数据运营上,要立足市民全息档案,立足全诉求生命周期及终身价值加以开发,兼顾市民诉求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锁定诉求的核心价值与周边价值。通过深度数据连接,实施数据精细化运营,做到管理标准化、流程轻量化、交互高效化、价值双向化、激励层级化与服务个性化,最大化数据价值与建立服务公平。
总之,漏斗模型是政务热线数据沉淀和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从流量到留量、从线索到治理突破、从民声主体到资产,实现政务热线数据的价值化过程,提升政务热线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版面:许彦志
校对:雷群
审阅:吴上华 徐卉瑶
文章作者丨《客户观察》编辑团队
文章来源丨《政务热线周刊》2025年5月下
原文标题丨用漏斗模型沉淀政务热线数据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