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烟台举行的2025县(市、区)12345热线发展大会上,《数智时代政务热线赋能县域治理现代化——全国县(市、区)12345热线发展观察报告(2025)》(以下简称《县区报告》)正式发布,《县区报告》由中国信息协会、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才博智慧治理研究院共同发布,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项目研究员杜玉春进行现场解读。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数智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刻重塑经济社会形态,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系统性变革。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治理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凸显其战略地位。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正从传统话务中心,演进为集政策解读、诉求响应、数据汇聚、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于一体的“治理中枢”。本报告立足县域治理现实需求,探讨热线赋能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1.2研究目标、框架与方法
核心目标是解析数智时代政务热线从传统服务渠道向“治理中枢”的转型路径,具体包括梳理热线发展特征、把握县域治理需求、阐释赋能机制、总结实践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遵循“背景—理论—现状—机制—路径—展望”框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覆盖10余省20余个县)、问卷调查(263个县样本)、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多元方法。
1.3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数据涵盖五方面:全国性问卷调查(2025年3—7月,覆盖东中西部,含热线建设、运营等维度);实地调研资料(座谈会、访谈等一手信息);热线平台匿名数据(诉求类型、时效等);政策文献;典型案例材料。样本采用分层与典型抽样结合,数据经严格校验,确保真实可靠。
二、数智技术驱动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理论框架
2.1从“郡县治”到“数智治”
传统“郡县治”依托科层体制与经验运作,而“数智治”以数据为驱动、技术为引擎、协同为内核,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转型。数智治理并非取代传统模式,而是通过技术重构治理逻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治理韧性。
2.2“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能治理”的“可能三角”
三者构成辩证统一的三角框架: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与数据要素)是动力,高效能治理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倒逼治理创新,高效能治理为创新提供支撑,高质量发展引领二者优化。政务热线处于三角交汇点,是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载体与关键节点。
2.3数智技术变革治理范式
数智技术推动治理向敏捷、精准、前瞻转型:敏捷治理依托云技术实现诉求实时处置,形成“感知-分析-决策-行动”闭环;精准治理借大数据识别高频问题与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前瞻治理通过预测模型实现风险预警,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跃升。
三、政务热线的时代演进与功能定位
3.1从市长电话到治理枢纽
1983年沈阳开通首条“市长热线”,功能局限于批示转办;1999年杭州启用“12345”号码,推动热线规范化发展;21世纪后,数字技术推动热线拓展至多渠道服务,融入网格化管理与城市大脑,成为治理枢纽,体现治理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质变。
3.2数智技术对热线的赋能
AI、大数据等技术推动热线向“智慧治理平台”转型:感知层通过语音识别实现诉求自动分类;分析层借大数据挖掘热点与预测趋势;职能延伸至主动干预与后端治理,与综治、应急系统数据融通,强化跨部门调度枢纽作用,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治理赋能者”。
3.3县级热线的三重角色
传感器:实时接收诉求,捕捉治理痛点与社会情绪,化解政策落地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港:整合诉求数据,构建数据库与预测模型,生成研判报告,为决策提供依据。
调度台:实现工单智能分派与动态跟踪,通过联席会议等机制破解条块分割,推动协同治理。
3.4热线发展面临的矛盾
有限资源与多元诉求矛盾:县域热线人力、技术不足,难应对高频复杂诉求。
条块协同不足与高效处置需求矛盾:职责不清、数据壁垒导致派单不准、处置推诿。
标准化考核与县域差异矛盾:“一刀切”指标忽视经济、治理基础差异。
技术赋能与组织适应矛盾:智能工具应用与机构、人才、制度准备不匹配。
功能定位与权责支撑矛盾:“治理中枢”定位与统筹权威、调度权不足不匹配。
短期诉求解决与长期根治矛盾:侧重个体问题,难破解系统性难题。
四、新时代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迫切需求
4.1县域治理的共性挑战与个性差异
共性挑战包括治理资源紧缺与服务需求扩张、城乡融合难题、数字化效能瓶颈、条块协同不畅。个性差异体现在:县侧重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稳定,县级市聚焦营商环境与城市管理,市辖区强调跨部门协同与快速响应,直接影响热线赋能路径。
4.2对高质量数智治理的需求
县域治理亟需数智化支撑:决策需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型,依托技术动态监测民生与效能;需构建协同治理网络,打破部门壁垒;需强化系统韧性,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实现潜在矛盾早期干预。
4.3县域与基层治理的协同融合
县域治理侧重统筹协调与政策制定,基层治理聚焦执行与即时响应,二者目标一致。热线在其中发挥纽带作用:为县域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赋能精准派单,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与数据上行,构建“多元共治、上下联动”生态。
五、数智时代热线赋能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图景与依凭
5.1赋能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
必要性源于县域治理多重张力,紧迫性因诉求量年增20%、超65%热线超负荷运转,可行性则来自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如国办函〔2025〕66号文)、组织基础完善三重保障。
5.2赋能路径
职能拓展:从诉求受理到决策支持,如某县热线2024年提交27份专题报告,18项建议纳入民生实事。
结构优化:明确主管机构(如政府办、政数局等类型),推动人员技能转型,近三成热线引入AI座席。
机制创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45%县区实现热线与“城市大脑”对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数据共享提升转办率至90%。
流程优化:构建“受理-派单-办理-督办-评价-归档”闭环,公众参与深化,如东部某县“大众评审”机制提升满意度。
5.3赋能的核心依凭
包括源于真实诉求的问题驱动、原生可持续的诉求大数据、需求侧驱动的理念革新、制度化诉求渠道、“人民城市”理念载体、技术与机制融合的数智平台、“人感城市”模式创新(具备感知、分析、响应、反馈能力)。
六、赋能成效及辩证关系
6.1赋能成效与典型案例
成效体现在:职能上,部分县区热线定期提交数据分析报告;结构上,多数设独立管理机构,智能技术应用提升派单精准度;机制上,近六成地区有跨部门协调细则;流程上,平均办结率超90%。
典型案例包括:北京昌平(职能拓展,建风险预警模型,预警准确率提升);北海海城区(结构调整,“热线+网格”融合,实现诉求闭环);烟台黄渤海新区(机制创新,“政企通”平台提升办结效率50%);苏州工业园区(过程优化,“智・汇民意”平台实现情感研判与风险预警)。
6.2热线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在于感知民意、推动基层矛盾化解、增强政民互动;局限体现为依赖主动诉求、难覆盖隐性问题,侧重个体问题、难根治系统难题,跨域协调权威不足。
6.3治理体系对热线的影响
治理体系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如江浙地区热线融入城市大脑成效显著;但条块分割、数据壁垒、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热线发展,部分地区将其简化为“派单中转站”。
6.4双向赋能关系
热线与治理体系在数据(诉求数据支撑决策,治理数据增强热线分析能力)、流程(热线倒逼流程优化,协同机制提升处置效率)、价值(热线深化公众导向,治理目标提升热线定位)层面协同演进,共同推动治理现代化。
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7.1强化技术赋能
构建分级技术体系,省级建技术中台提供标准化工具;开展数据治理专项行动,提升标注质量与分析能力;优化智能客服,提升方言适配与多轮对话能力,建立人机协同机制。
7.2提升人员与公众能力
建立“政策+数据+技术+沟通”四维培训体系,引入AI助教与数字素养认证;通过多渠道普及热线使用规范,开发引导工具减少无效工单,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7.3深化数据治理
制定数据标注标准与指南,开发智能标注工具;建立县域数据资源目录与共享清单,构建“一地归集、全域共享”中枢;应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7.4创新机制制度
明确热线法定地位,设立实体化管理机构,赋予统筹协调权;建立“首接负责”“限时办结”机制,借鉴“区块链+工单”实现全流程追溯;改革考核,引入“问题根治率”等结果性指标。
7.5构建共治生态
将热线纳入县域治理总体布局,推动与网格化、综治平台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力量,建立“公众评审团”等参与机制,形成“热线呼—社会应”协同网络。
八、结语
政务热线正成为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中枢”,已演进为“传感器、信息港与调度台”,通过多维赋能提升服务质量与协同效能,但仍面临数据壁垒、协同不足等挑战。
热线与治理体系呈现“双向赋能”特征,未来需向智慧化、融合化、价值化转型。应强化顶层设计、突破数据壁垒、推动技术创新、优化组织机制、构建共治生态,助力热线从“治理工具”升级为“治理伙伴”,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文案:雷群
版面:许彦志
校对:傅丽雯
审阅:吴上华 徐卉瑶
本文根据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项目研究员杜玉春在2025县(市、区)12345热线发展大会上发言内容整理。
点击跳转公众号,回复县区报告,获取报告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