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 推动政务热线取得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5/10/24 作者:杜玉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布了全会公报。全会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宣传,使全党全社会领会好全会精神。

一、治理现代化对治理工具和机制创新的新要求

全会公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精神实质为各类治理工具与运行机制的迭代升级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遵循。这不仅为政务热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引,也应成为所有治理机制创新所秉持的基本准则。

首先,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体系具备穿透式的回应能力。全会强调“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要求治理工具必须能够有效穿透科层结构的阻隔,直接、灵敏地感知并响应社会末梢的真实需求。无论是政务热线、网格化管理还是数字政务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构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响应”回路,将个体的、分散的诉求,系统性地转化为政府优化公共服务、调整政策重心的精准依据。

其二,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体系具备整体性的协同能力。“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绝非单一部门之责,而是有赖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无缝协作。任何治理工具,其效能的上限都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嵌入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整体性治理框架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破解长期存在的数据壁垒和职责壁垒,推动治理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

其三,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体系具备前瞻性的预见能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发展环境,治理模式必须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的战略转型。这要求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海量治理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从事后处置的“治已病”,转向风险预警的“治未病”,从而实现“未诉先办”的主动治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权。

二、作为“治理装置”的政务便民热线

在我院近期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关注到,政务热线的演进发展,是观察上述治理现代化要求如何落地的一个生动案例。张小劲院长在近期召开的天津论坛上,将热线概念化为一种“治理装置”,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热线如何作为技术、制度与流程的复合体,重新配置治理空间中的信息与责任。

作为制度化的民意渠道,它检验着治理的“回应性”。热线的“接诉即办”机制,为政民互动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接口。它通过建立“受理—分办—处置—反馈—考核”的闭环流程,将大量民生诉求纳入制度化解决轨道。这一过程,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其程序价值——它以一种可预期、可追溯的方式,疏导社会情绪,修复社会信任,从而在实践中细微地夯实着“人民至上”的治理伦理。

作为复杂的协同节点,它考验着治理的“协同性”。热线的有效运行,绝非一个呼叫中心所能独立承担,它强烈依赖于后台整个政府职能体系的协同响应。其工单流转、联席会议等机制,在实践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部门职责的清晰度与跨部门协作的意愿度。从“治理装置”的视角看,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穿透”并“叠加”于科层制内部相互隔离的多种治理空间,从而检验着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水平。

作为原生的数据富矿,它蕴含着治理的“预见性”潜力。热线每日产生的海量、真实、原生的诉求数据,是分析社情民意、洞察社会风险的宝贵资源。这与我研究院团队关注的“人感城市”理念相契合,即通过技术手段系统性地将市民的微观感受转化为宏观治理的决策依据。通过对热线数据的智能分析,可以识别出公共服务短板与苗头性风险,使热线具备从“被动响应”部分转向“主动发现”的潜能,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来自基层的数据参考。

我们也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热线可能存在的作用边界。政务热线仅是复杂治理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其效能存在天然局限。首先,它主要响应“主动表达”的诉求,对“沉默的大多数”和潜在的结构性矛盾感知能力有限。其次,它的效能最终受制于整体性的制度设计,无法单独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作为整体治理变革的“催化剂”与“连接器”,通过整个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回应问题、促进协同、释放效能。

三、未来实践与研究方向

单一治理工具的功能存在其内在边界,要系统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突破对个别机制的路径依赖,以整体性思维统筹工具协同、制度创新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基于这一认识,未来实践与研究可在以下三个方向深化探索:

一是强化系统集成,提升治理工具的协同效能。超越对热线、APP、网格等工具的孤立使用,着力推动各类数字治理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功能互补,避免“数据孤岛”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实现资源整合与效能倍增,全面提升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与响应性。

二是深化制度适配,促进技术与治理的有机融合。技术赋能需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深入研究权责配置、激励考核与流程再造等制度安排,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相互嵌套、同频共振,确保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支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基层走实走深。

三是坚持人本导向,构建数字时代的治理伦理。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应始终秉持这一根本立场,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使治理现代化的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结语

面向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城市治理等实践与研究需继续立足扎实的改革创新实践与系统的理论建构,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政务热线等具体机制的持续演进,与“治理装置”“人感城市”等前沿理论的交互印证,共同拓展着我们对于治理现代化的认知边界与实践可能。唯有超越工具层面的局限,始终锚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方能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中,深刻回应时代命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文章作者丨杜玉春 清华大学数字政府治理研究院项目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周刊投稿丨cisg@caibocmi.com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政务热线周刊》!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